文章

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医疗设备厂家促市场布局

目前,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设备配置远远不足,很多偏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连基本的检查设备都不具备。此次医疗改革旨在建立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卫生体系,国家财政预算将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基础医疗器械的配置。在这些需要购置的医疗器械中,医用DR正是属于需求巨大、基层医疗机构中紧缺的品种之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行业规模将日益扩大,这将大大有利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国产领头羊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大规模新增则意味着市场容量的增大,这对于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医疗设备是现代医疗业发展的手段,现在一些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促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

在“新医改”的政策环境下,发改委、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对数字化X光机设备研发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同时,我国在医疗器械的采购方面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当前卫生部开展的集中采购项目中,中标设备均以国产为主。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国内品牌与进口品牌在国内数字化X光机市场的占有率将进一步发生改变,国产数字化X光机将成为行业主角。

伴随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国内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例如南京利昂医疗的数字医疗设备厂家促市场布局。

随着国产企业自主研发的设备与国际水平差距越来越小,国产医疗设备在国内医疗市场上越来越受青睐,国产医疗器械企业搭乘医疗改革的顺风车,将迎来新一波发展高峰。

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尽早预防可以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百分之19.2。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患病率高达百分之32.1,65岁以上女性患病率更是达到百分之51.6。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指出,骨质疏松症,仅靠单纯补钙是不够的,而是应该综合。

很多人都知道预防骨质疏松需要补钙,但往往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只要吃钙片就可以补钙了;二是把骨质疏松简单地等同于吃钙片。据肖文德介绍,骨质疏松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钙沉积不足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就像盖房子,需要砖、沙子、水泥、钢筋等多种材料,而且需要组合使用才行。骨质疏松症同样如此:钙剂、维生素D、胶原、促成骨或破骨活动的等共同作用才能形成正常骨质。单纯增加其中一个环节的供给,到一定程度后就是无效供给。

所以,骨质疏松症,仅靠单纯补钙是不够的,而是应该综合,包括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等。如果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进行正规的骨科规范,必要时用到医用DR等检查设备。

运动和晒太阳是预防的重要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尽早预防可以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即使发生过骨折,只要采用适当合理,仍可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要做到科学治骨质疏松症,运动比单纯补钙更重要。经常运动可增加骨骼承受的应力,同时增加肌肉的力量,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可获得较高的骨峰值量和较好的骨质量。运动量要符合个人实际情况。对于整天坐办公室的人来说,哪怕能坚持每天多走一段路、多爬一次楼,对骨骼的健康也是有益的。

除了适量运动,市民还要注意多晒太阳。晒太阳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可使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骨骼代谢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可以促钙在肠道中的吸收,从而使摄入的钙更容易吸收,有利于骨钙的沉积。建议每天平均应有30分钟的光照时间,以保证生成适量的维生素D。

医联体离不开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离不开移动健康产品的参与

国务院《关于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社会各界的议题,其中建立医联体离不开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离不开移动健康产品的参与,而后者通过方便、快捷、友好的方式,为人们的预防和诊断提供解决方案,助力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等更为受人关注。这牵连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市场开发。

可以说这对经营者来说,都会与目前的医改重大措施——分级诊疗、医联体和家庭签约服务相连接。

利昂医疗分析道着三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截留百分之90的病人。想在短时间达到分级诊疗运作要求,困难很大。而现代信息化的医疗发展无疑给基层的压力水平提高与巩固都带来极大便利,医疗健康产品及医疗器械的开发应用,才是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能力的借助。这是因为:

农村有庞大使用群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快,将给老龄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其中移动健康产品和医疗器械是首先产品。

家庭签约服务需要。

这无疑能再短时间内提高基层的综合医疗水平。

基层人群的观念意识在不断提高,市场形势良好。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大于城市,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健康意识,县乡移动健康产品及医疗器械营销势头逐渐加大。

健康产品范围非常广泛,适合农村多种疾病患者的需要,有广泛的医疗用途。

虽然说与医疗器械的定义有分歧,但不可否认,移动医疗器械的用途往往与健康管理深深地交织着,有时很难区分。

老龄产业日趋增加的需求,以及随之带来的市场机遇展开了探讨。

老龄产业的崛起将带动巨大的医疗器械市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机遇。未来老龄产业将是新一轮财富波。毋庸置疑,中高龄人群身体将会逐渐出现问题,失智、失能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一系列医疗器械,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 健康产品及医疗器械如何形成产业化,有怎样的广阔市场,农村很重要,庞大的老龄化群体、正在提高的需求意识和政府医改政策的支持及必要构件,给移动健康产品及医疗器械创造庞大有利市场空间。这就需要经营者赶快把握商机,投资管理瞄向农村市场。 其实政府也开始对老龄人群医疗服务给予支持,比如增加慢病医保支付;增加起初的医用DR设备等。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

利昂医疗发现在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其中包括多项对养老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的核心点,对于养老机构、居家和社区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养老产业来说,未来可以抓住老龄化进程中的需求与现有产业所无法提供的服务缺口,发展一系列与养老相关的商业模式。规划文件明确了养老的载体是“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从这三个层级来看都会产生一定的商业机会。

居家服务符合老年人对家庭的亲近需求感,同时这类服务的费用也明显低于机构养老服务。

由于中国老年人从心理上更倾向于家庭归属感,再加上成本的考虑,从长远的养老和护理发展需求来看,居家服务将成为中国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随着长期护理险在各地展开试点,居家服务的支付方也有望落实。

目前居家护理服务的市场非常不成熟,未来依托长期护理险的进场,有望催生一批提供居家护理服务的公司。不过,从各国的居家护理发展经验来看,这一市场参与者将面临几个难点。首先,长期护理险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尤其在中国市场过去缺失相应保障的大环境下,倾向于有高护理需求的人群如半失能、失能老人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市场急迫的需求。

居家护理将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地区性市场。由于服务需要上门提供,也就限定了服务的辐射半径,同时入家服务人员每人服务的用户数量也有天花板,因此这一市场将由多个地方性小公司组成。

社区将成为的养老的另一个重要载体,未来社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养老服务渠道。规划文件中指出,要“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整合利用。支持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

社区未来的意义主要是作为用户聚集点的渠道作用,可以依托社区作为渠道而推进的养老服务非常多,主要是病前病后两个环节,前者主要是依托社区进行健康教育、预防等宣传教育工作;后者则包括非常多的环节。对于病后失去部分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人,需要轻技术要求的辅助生活服务,可能包括膳食、清洁、简单的日常活动照顾;增加医用DR等基础设备;针对老年人住家环境的改造服务,如增加医疗紧急求助设施,由社区为服务点提供相应的交通、危重情况转诊衔接服务等;还包括为重护理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衔接和相关的心理安抚等工作。

社区并不能自己提供这些相应服务,未来更有可能的形式是由社区采购这些服务,而社区本身可以作为这些服务的渠道。此外,医疗服务机构也可以将社区作为一个重要渠道,在社区建立医疗服务点如日常门诊、诊所,结合社区内的零售药房或社区卫生提供社区老年人的相关服务,将有助于从地方来打开市场。

除此之外,针对健康或有一部分风险的老年人的日间服务也很适合依托社区去发展。针对健康人群的日间服务有助于老年人的社交和学习,增进社区交流。而针对一定风险但风险不高的老年人的日间服务则可以作为衔接居家和社区服务的桥梁,比如对于身体功能相对正常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如果风险性不高的话,可以依托社区提供相应的日间记忆管理和训练服务。

社区的另一项机会是设施改造。

目前市场上的养老机构大部分没有成熟的医疗服务能力,主要针对相对健康、不需要复杂护理的老年人,养老机构的功能主要是住房、膳食和基本的社群活动,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养老机构还非常少。

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定位仍然是住房功能性的,提供良好服务的非常少。很多机构不但没有服务能力,有一部分连标准服务的配备都有问题。很多机构经营不善,常年亏损,正是因为缺乏好的服务模式。

未来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护理床位是服务改进的一个趋势。这些服务也有望接入医保或长期护理险来支付一部分费用。然而,具备从住房功能型向医疗服务转变基础的机构并不多,需要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更适合大资本来操作。

总居家、社区、机构三个环节上来看,养老产业的机会都非常大。不过,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未来的发展将包含两个特征,一是地方性特征明显,另一是利润相对较薄。养老植根本地和社区,无论是居家、社区还是机构服务,辐射的半径都有一定的地理位置限制和服务人数天花板,因此未来市场会非常分散,各家公司依托自己的服务实力和资源发展,将出现多个地方性服务提供方,很难快速扩张。

同时,由于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未来随着支付方长期护理险的进场,政府在定价和服务方审核上会有一定的规则,因此养老服务机构如果要在拥有支付方的情况下做大量,就必进行成本控制,从一个区域开始发展会是比较务实的做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管理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管理手段。随着信息系统在医疗部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促相关部门的发展壮大。但是,我国大多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对还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促医疗部门的不断发展、壮大。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表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化可以促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随着我国各级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不光是医用DR等器械,还有电子病历的广泛使用,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工作。另外,档案信息化是加强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各种门类的档案资料不仅能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可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完整、可靠的历史数据和资料等。档案信息化可为医疗业务工作提供服务。总之,对于承担着日益繁重的医疗卫生任务而言,实现档案信息化是适应医疗业务工作需要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部门的档案管理基本都是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一些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财务档案等,隶属行政办公室管理。而医疗文书档案以及各种检查影像等又分别隶属于其他医务部门进行日常管理。而由于这些管理部门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不同,其在管理职责上也不明确,没有纳入综合目标管理的考核中,这种多头管理,各有政策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管理标准化的难以进行。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日常经营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到完善的信息系统、放射科信息系统、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以及局域网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都已经开始使用并运行。但仍存在一些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迫切性的认识不够,导致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未没有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工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关于档案管理软件方面的开发速度和水平还明显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档案管理软件方面显得更为欠缺。随着医疗档案数量和种类的快速增长,以及对档案信息化的利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单版机计算机档案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缺乏可兼容性和可扩张性,急需升级和更新。

目前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的技术水平较低,知识匮乏。缺乏档案信息管理人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够,不符合现代化医疗行业对档案管理的高要求。

应依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定和规范,建立规范化的档案管理软件,适应多种文件存储格式、支持实时浏览,具有互联网及内联网检索功能。能够实现收集整理、数据存储、借阅管理、权限控制、检索浏览、统计报表、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满足档案的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从而保证内部信息网、卫生系统网和档案系统网之间的档案信息存储、交换工作的顺利进行。

可以利用内部网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网站,实行新信息上网发布、联机公共目录查询服务和光盘远程检索服务等。同时还可开展档案信息的咨询服务,为患者提供定向、定题的交互式信息咨询,同时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医疗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开发,不断拓展档案的各项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档案的服务质量。

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医疗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是具有丰富的医疗知识,同时掌握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复合型人才。要做好职工的培训工作,医疗档案的工作人员不但是档案学、文书学、信息传播学等方面的人才,而且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库生产和服务、办公室自动化等方面的人员。只有通过严格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队伍素质,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从而更好的服务。

总而言之,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确保我国医疗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设备和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促档案事业蓬勃发展。

从中长期而言,中国的经济结构会变成消费主导

从中长期而言,中国的经济结构会变成消费主导。那么,这些长期的经济结构变化对投资者来说有什么样的含义?利昂医疗表示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地铁。按照国际经验,每个城市如果人口超过300万,就需要拥有地铁。300万人是新加坡的国民数,而中国会有100个新加坡需要建地铁,这会带来巨大的可持续的增长。需求包括火车头、车箱、车轨、车轴等。这些制造业的中国公司现在的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十年之内许多中国公司就可能变成世界前列。

二是医疗卫生。中国的医疗支出占到GDP的比重是百分之4,10年之内一定会赶上世界平均水平(百分之8左右),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诸如医用DR等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估计医疗卫生在我国未来的增长将达到百分之23。这会带来对医疗器械、药品分销、管理等企业的巨大的增长。

三是养老金。养老金的个人账户当中有很多是空的,国资委现在手里却有近十万亿的上市公司股份。如果拿出几万亿放到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资产就会翻几番。而保险公司也会是一个重要的受益者,因为它会为养老金管理找到很多新的业务。

四是出口结构变化。过去十年,低端制造业(如制鞋、服装、家具等)出口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装备制造业如电力设备、建筑器械、电信设备、造船、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在迅速持续地成长,今后这个结构转型的趋势还会加速。预计高层次制造业的成长在今后五年可以保持每年百分之20的速度。成长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国内的需求(可以平均保持百分之15),另一方面,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将大幅提高。

五是人均消费较低的消费板块。各个消费板块的增长前景,要看其所在的发展阶段和人均消费的水平。比如中国人均猪肉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220,自行车、网络游戏等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所以这些板块的潜力有限。有潜力的是人均消费非常低的板块:低的是网上旅游,中国网上旅游收入占旅游消费仅为百分之2,而在美国是百分之50。其次是香料、香精、医疗、巧克力、果汁、牛奶、网上广告等,把这些行业做成一个投资组合的话,估计能平均保持每年百分之20的增长。

六是绿色经济。具前景的领域是核能和风能。核能和风能既有较大的基数,又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这两个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是特别看好的。

医疗器械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还是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的角度是发展的关键

从国家的整体布局来看,药领域已经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那么,医疗器械无疑是发展的关键,这一点无论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还是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的角度,都是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从医学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到了技术重大变革或者说高速发展的阶段。从国家科技统筹发展的角度,正在加紧推进医学科技发展纲要,这个纲要旨在对整个医学科技发展作出规划。

医学科技将来应该关注三个技术点。一个是预防技术,即如何去做到关口前移。这一技术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需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大规模的信息采集,对病预防和健康促发挥作用。二个技术点,除了具体的有关病诊疗技术革命以外,他们也注重提升整个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技术发展。

看病难、看病贵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课题,那么,如何推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表示从某种意义上,信息技术是解决公平与效益这一难题的节点。今后的医疗体制不应该是经济收入好的群体才能享受到医疗资源,而是应该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医疗保障。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发挥重大作用。

至于第三个技术点应该关注面向家庭、社区的健康促进技术。这也是医学信息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比方动态监测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型网络医疗数据中介对公众健康进行动态监测的模式等,都值得关注。

据悉,对于医疗器械的技术发展,科技部前期已经就这个领域做了初步规划,并成立了医疗器械产业技术联盟,希望以此促相关技术的应用。

一,医疗器械研发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医疗器械领域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二,就是产学研结合。希望能形成一个产学研结合的态势。三,是促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的结合。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加速从高层次产品向低层次产品转化。

医疗器械研发可关注四类具体产品。一类是面向基层的产品,即面向农村、社区基础的医疗器械,从基础的医用DR开始;二类是中高层次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三类是家用及康复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四类是公共医疗卫生和应急救援的医疗器械产品开发。

时下医疗器械行业需要正视国内外医疗器械中高层次产品的现实差距,并寻找到恰当的突破点和立足点。国内医疗器械研发机构和企业可以针对进口医疗器械中高层次产品的市场、技术优势,首先在衍生价值开发、集成应用以及特殊专用设备的开发等方面立足。把握世界医疗器械发展的前沿,突破新兴医疗器械产品的关键技术,建立产学研、医工贸紧密联合的创新体制。同时,重视复制和发展医疗器械前沿研究和创新成果,积极争取在新型医疗器械关键新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提升我国开发新型高层次产品的能力。

应该利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契机,巩固在中低端产品方面的成果,促现有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同时,以推进基层医疗器械合理配置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产医疗器械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积极适应医疗模式转变的趋势,推进家用和个人用医疗、康复类设备的研发。

缺乏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使用人才也是医疗器械在农村市场存在的一个严重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基层医疗诊疗机构,因此医疗器械产业在农村根本得不到释放,这也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器械简单、隐患大,连基础医用DR设备也没有普及到位,给农村地区的人们生命健康留下不小的隐患。

农村市场区别于城市的医疗机构,其受到资金、医疗技术以及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农村医疗机构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大多都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这主要有几点因素阻碍了医疗器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市场的使用。由于农村地区相对贫穷,因此并没有充裕的资金购买价格高昂的医疗设备,而购置二手的医疗器械则成为农村市场的主要来源,这里存在一个风险就是不少的二手医疗器械都超出了服役期限,甚至有些医疗器械都超过了报废期,存在严重的隐患。

另外,缺乏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使用人才也是医疗器械在农村市场存在的一个严重的弊端,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因此很难保证医疗器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完全符合标准和规范的,而缺少维修及测试人员则对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指出,在新医改的推行下,未来农村市场将获得较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伴随着农村医疗网络的建设,医疗器械也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随着农村基础卫生医疗体系的完善,医疗器械在农村市场也将迎来扩容。

医改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推动力

医改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推动力。考虑未来医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性和人民医疗消费意识的唤醒。

在上游行业受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背景下,医药作为非周期性、出口依赖性弱、具有成长确定性的行业投资价值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看病贵。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公立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利、医药流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人民看病吃药负担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民因经济问题而生病无法治疗的情况非常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随着医改的推进,政府将着力建设县级、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改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使其承担起更多的人民医疗需求。同时,主要承担危重病,通过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等办法解决医疗需求过度集中于大的现状,使结构恢复到正三角的水平。这个转变,利昂医疗分析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在于,农村中低端市场的扩大必将带动质优价廉的普药加速增长。

在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的大背景下,农村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多年来,政府的医疗经费偏重城市,高、精、尖设备几乎全部配置在省城及城市,而一些乡镇、县城连常见的医用DR设备检查诊断设备都配置不齐。相比城市居民,农民的看病费用也更加没有保障。

因此,未来卫生投资经费可能更倾向于向广大农村倾斜,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良资源向农村医疗机构倾斜,加强农村乡镇、县级基础医疗设施建设,逐渐改变上述两级财力难支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医务人员收入低下的状况。政府部门要用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药厂将药品直接销售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减少中间环节,使患者买到质优价廉的药品。

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虽然商业保险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滞后,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是认识还不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政府对市场及其作用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一些政府部门忽视商业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商业保险的认识还停留在“赚钱”的层面,对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缺乏深入理解,主动运用市场机制和商业保险的意识不强,甚至对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服务还存在抵触情绪。如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能够将其技术、服务网点和风险管理等优势转化为新农合的经办资源,提高制度效率,这一点获得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但目前保险业参与新农合难以获得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存在偏见,设置准入障碍。

二是定位不明确。在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下,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之间边界不清晰,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没有明确界定,这主要表现在社保部门直接举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这种做法一方面挤占了商业保险在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的空间,阻碍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加重了困难企业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制度的公平,降低了体系的运行效率。尤其是社保机构一家包揽基本医疗基金和大额补充医疗基金,容易造成资金混用等财务风险。

三是配套措施还不到位。一是没有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国际经验表明,税收优惠是拉动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可靠的政策杠杆,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鼓励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缺乏医疗基础数据。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都需要基础精算数据。但目前医疗机构、社保部门和商业保险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发布和数据共享机制。这一方面加大了商业保险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社会合力,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一是在制度设计上明确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建立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整合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角度,打破行业和部门利益,建立起稳定的平衡和制约机制。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都应处于重要的地位。社会医疗保险遵循广覆盖原则,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推广推进医用DR等基础医疗设备,保证社会公平;商业健康保险遵循自愿配置原则,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需求。

二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明确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空间。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明确、界限清晰,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才能紧密衔接,协作,形成整体。根据我国国情实际,政府举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应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合理设定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承担有限的保障责任,同时应不断扩大覆盖面,努力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对于基本医疗以外的医疗保障需求,属于市场范畴,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的途径解决。

三是明确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化,社保机构尽快退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领域。针对社保机构强制举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情况,应明确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社保机构应有序退出企业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经营领域,由具备相应经营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商业保险机构逐步承接这项业务。

四是完善和落实配套支持措施。在税收政策方面,一是目前我国已出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百分之4税前列支的政策,在明确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化经营条件下,落实此项政策,既支持了商业保险发展,也不会增加财政负担。二是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可考虑对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给予减免税收的政策。

在促制度之间衔接方面,一是加强基础医疗数据共享,整合相关行业医疗数据资源,构建我国病发生数据库和医疗费用数据库,建立稳定的数据共享和更新机制。二是支持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制约机制,解决医疗风险管控难题。三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在覆盖人群、目录范围、保障水平等方面紧密衔接,促商业保险提供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