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进口医疗器械应当在报检人报检时申报的目的地检验

利昂医疗表示依据《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管理办法》,进口医疗器械应当在报检人报检时申报的目的地检验。对需要结合安装调试实施检验的进口医疗器械,应当在报检时明确使用地,由使用地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需要结合安装调试实施检验的进口医疗器械目录由国家质检总局对外公布实施。对于植入式医疗器械等特殊产品,应当在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对进口医疗器械进行检验;尚未制定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可以参照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国外有关标准进行检验。

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医疗器械实施现场检验和监督检验的内容涉及证书核查、数量检验、包装检验、卫生、环保和产品性能等方面。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据进口医疗器械的产品风险类别、单位类别确定检验管理方式确定实施检验的比例,并对产品进行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进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规定进口货物自进境起到办结海关手续止,应当接受海关监管。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交验进口许可证件和有关单证,办理进口货物的海关申报手续;进口货物应当接受海关查验;除海关特准的外,进口货物在收发货人缴清税款或者提供担保后,由海关签印放行。国家对进出境货物有禁止性或者限制性规定的,海关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的规定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做出的规定实施监管。

我国进出口税则采用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该制度是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采用六位编码,适用于税则、统计、生产、运输、贸易管制、检验检疫等多方面,使用于内窥镜摄像机等一系列医疗设备,目前全球贸易量百分之98以上使用这一目录,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标准语言。进口企业在填制报关单时需要确定医疗器械HS编码。正确商品归类可以使企业的清关速度快,降低物流成本,反之,医疗器械HS编码归类的不正确可能造成企业进口关税缴纳有误,增加企业的合规风险。

关于发布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

国家卫健委今日在官网发布《关于发布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22,548台,其中新增10,097台,分3年实施,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根据工作需要按年度实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由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制订年度实施计划。

利昂医疗发现在《通知》的“机构配置准入标准”部分,国家卫健委特别强调,支持社会办医。不以医疗机构等级、床位规模等业务量因素作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主要配置标准,重点考核机构人员资质与技术服务能力等保障应用质量的要求。

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1.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加强对在用设备使用状况的跟踪和评价,本规划期内暂不制订新增配置规划。

2.质子治疗肿瘤系统。全国总体规划配置控制在10台内,全部为新增配置。按区域功能定位、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和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等实际情况,到2019年底前,在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西北6个区域各配置1台;到2020年底在人口密集,医疗辐射能力强,集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再各规划配置1台。

3.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加强对在用设备使用状况的跟踪和评价。到2020年底,全国暂规划配置33台,按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域配置,其中新增28台。

4.高层次放射治疗设备。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216台,其中新增188台。

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

1.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含PET)。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710台内,其中新增377台。

2.内窥镜摄像机手术器械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197台内,其中新增154台。

3.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64排及以上CT)。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8,119台内,其中新增3,535台。

4.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1.5T及以上MR)。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9846台内,其中新增4451台。

5.直线加速器(含X刀)。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在3,162台内,其中新增1,208台。

6.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到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254台内,其中新增146台。

如何才能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基层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如何才能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南京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从国家卫生计生委获悉,到2020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按综合和不同专科类别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并在各省设置建设1个综合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

如今,老龄化、城镇化的脚步日益快,医疗服务需求持续释放,而我国仍面临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医疗资源短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形成医疗资源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是将医改推向纵深的重要抓手。

下好医疗资源“一盘棋”,医疗服务才能有“辐射力”。《“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明确,到2020年,依托现有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合理规划与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完善区域间优质医疗资源配置,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促医疗服务同质化,逐步实现区域分开,推动公立医院科学发展,为实现分级诊疗创造条件。

我国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建设医疗联合体,优化供给侧治理能力和要素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根据规划,国家医学中心将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等方面有力发挥牵头作用;提高内窥镜摄像机等创新医械的发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协同国家医学中心带动区域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今后5年,原则上在华北、东北等六大区域遴选在医、教、研等方面均具有水平的医院,按照专科设置相应专科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规划还强调各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把支持上述中心建设与发展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的总体部署,明晰职能职责,确保规划顺利落实。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经常能够遇到的脊柱退行性病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经常能够遇到的脊柱退行性病,患者人数众多。目前,利昂医疗了解到临床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以保守为主要方式,但是并不是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通过保守。腰椎间盘突出在临床上可以简单分为两种,伤小、出血少破坏脊柱稳定性少,更受到患者朋友和医生的喜爱。那么,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中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事实上,椎间孔镜技术只是通俗的说法,椎间孔镜技术的官方称呼为“经皮内窥镜摄像机下髓核摘除技术”(以下依旧称椎间孔镜技术)。 椎间孔镜技术属于脊柱内窥镜技术,医生在过程中能够以小的代价获取大的收益,在尽可能小的切除髓核的情况下达到神经减压的目的。

是不是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都可以选择椎间孔镜技术呢?

当然不是! 临床上一般认为当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适应症存在时,才建议椎间孔镜。

那么。腰锥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中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1、切口小(7mm左右)符合神经外科理念

2、创伤小患者恢复速度度快(上述患者术后二天就出院)

3、患者接受度和满意度高

4、能够更清晰的看到内部结构,更可靠

5、局麻,减少对全身器官的干扰

6、能够适用于绝大多数腰椎间盘,适应症广

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市场将会逐步走向健康发展

医疗器械领域看点不少。

医疗器械成投资风口:企业盈利前景乐观。

医疗器械迎来了投资的风口,政策层面对于国产医疗器械的支持,是南京利昂医疗等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业绩增长的关键。 此前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更是提出,要发展全降解血管支架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医用耗材,提高医疗器械的产业化水平与创新能力。而且,食药监总局也出台了相关措施,对那些临床急需的、列入国家研发计划的医疗器械进行优先审批。

食药监总局的审批优先政策,明显向儿童病、老年病、恶性瘤、罕见病等领域倾斜,比如内窥镜摄像机之类,需要在这些领域发力,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产品研发。当下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热情高涨。

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眼下本土企业已经从开始的“跟跑”发展到了“并跑”,未来想要前进,还需要继续强化创新提升产品品质。 医疗器械是涵盖了高分子材料、电子、机械、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是典型的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进入壁垒较高,但是由于利润丰厚,因此也成为投资者竞相追逐的标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依旧是技术水平不高、规模偏小、产品缺乏亮点、同质化严重。

但是眼下随着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市场将会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而眼下在一些细分领域,国产医疗器械已经能够和进口医疗器械一较高下。 从市场发展潜力上来看,我国人均医疗器械费用依旧有提升空间。而且新型诊疗技术的普及、老龄化,都会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

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是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早已明确的管理趋势

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决定,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由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行政许可事项。这一变动很快引起了关注,业内一直等着政策落地,很多人以为会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大型设备配置管理更严格了。

事实上,利昂医疗了解到,严格审批,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是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早已明确的管理趋势。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主要思路是,就像针对内窥镜摄像机之类的,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节能环保的设备,支持建立区域性医学影像,促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相互监督。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将由非行政许可调整为行政许可。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由非行政许可调整为行政许可。彼时,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履行新设许可程序,按照国务院审改办相关要求,在履行新设许可程序期间,暂停办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医疗机构在申请放射诊疗许可时,暂不需提交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明文件。

我国一直对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实行审批制度,并明确实行甲类、乙类分级管理,其中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审批,乙类设备配置则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由原卫生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编制配置规划。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审批管理则下放,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定配置规划上报国家核准,并据此开展审批管理。

国家明确提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相适应,新增配置要以临床实用型为主,严格控制机型。但近年来,不少地方由于种种原因在乙类设备审批方面逐渐松了口。

我们了解全球医疗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认清自己

过去25年,中国是医疗事业进步幅度大的国家之一,一些经验值得世界学习。专家认为,巨大进步的背后是方方面面的努力。成绩固然可喜,但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水平仍任重道远。
医疗质量指数分值高,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好。

从世界医疗行业发展史来看,美国医疗卫生体制不是特好的,虽然医疗技术先进,但看病太贵,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很差。再加上失败的医疗政策和政党的斗争,美国民众承担着全球高的人均医疗支出。英国看病虽然不贵,但看病难、等待时间长,医疗服务效率很低。

中国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是全球进步幅度大的5个国家之一。5国中,中国进步幅度位列第三,前两名是马尔代夫和土耳其,第四、第五名是韩国和秘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明显进步;另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全球医疗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认清自己。

我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利昂医疗发现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2013年达到5.6%,在187个排名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17位,不及美国的零头,也不到欧洲一些国家的一半,但投入效果却远超过欧美。可以想见,这样的进步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努力。多位专家共同分析了我国医疗事业飞速进步背后的原因。

传染病和呼吸病抓得好。在32种可防可治病中,中国在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乙类传染病,以及呼吸系统病方面,医疗质量指数得分高。从2003年抗击“非典”后,国家和公众都开始重视公共卫生问题,科研组织、行业机构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到了2009年,我国应对传染病的经验已很丰富,反应迅速,取得极大胜利。与此同时,我国还在攻克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内窥镜摄像机有了很好的成绩。针对呼吸病,20多年来,我国在呼吸系统病方面取得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非典”后,陆续设立发热门诊,流感疫苗接种率明显提高,这些举措非常利于呼吸系统病的防控。

大病保险这一顺势而务实的政策正在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20年来,中国的医疗保险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覆盖范围限于1.09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21世纪初,中国政府先后建立了另外两个医疗保险制度,分别是针对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和针对城镇非就业居民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三项医保制度覆盖了13亿人,使得中国基本实现了医疗服务保障的全民覆盖。然而,这样的全民覆盖从服务供给能力和费用保障水平来说仍存在不足,内窥镜摄像机气腹机等普及不到位,“看病贵”仍是困扰广大患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一旦患上大病,医疗费用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仍比较普遍。

在不需要额外缴纳保费的前提下,大病保险为城乡居民医保的对象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它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金的结余,其筹资额从人均15元到30元不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都是其保障对象,而且医疗费用越高,报销比例也越高。一旦参保人罹患大病产生高额医疗费用,在居民基本医保支付后,大病保险将对个人负担的合规费用给予二次报销。通过基本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的双重保障。 大病保险通过招投标,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来经办。保监会、发改委、人社部等机关和地方政府部门负责监督其运营。地方政府根据上年当地大病发病比例,测算该年度大病保险总报销费用。除此之外,不允许这些公司收取额外服务费用。 有望在以往基本居民医保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认为,大病保险制度的运行目前还需要依赖基本居民医保的结余,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国政府正持续加大对医保体系的投入,并不断改进医保相关政策——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中国这个全球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病保险这一顺势而务实的政策正在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大病医疗保险的制度创新也将为其他相似发展情况的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对于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还是在生产过程中都非常欠缺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产品质量除南京利昂医疗等厂家能达到国际水平外,多数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欧美日产品仍有不小的差距。在企业生产质量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很多企业在注册前才想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满足相关法规要求,存在事后补文件,没有做到把质量体系的要求贯彻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还是在生产过程中都非常欠缺。

部分生产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缺少关于产品注册相关要求的考虑,过分依靠对终产品的注册/ 委托检测。当发现不能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如内窥镜摄像机的清晰度问题时,才开始对产品进行整改。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常缺少必要的验证,仅依靠注册/ 委托检测并不能做到持续提升产品质量。这种把问题留到检测环节的做法必然导致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遇到整改的情况,经常只对样品整改而无法落实到生产质量体系中,甚至出现难以整改需要从设计研发环节重新开始的情况。

以前注册检测项目在业务中占重要定位,各检测机构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及资金进行检测目录的扩项。随着注册检测收费的取消,新条例修订将取消注册检测,注册资料可以接受申请人或者备案人的自检报告,检测机构的业务将受到显著影响。此外,检测环节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之前由于检测任务较重,检测人员更多时候是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由于忙于完成注册检测,往往忽视了对相关产品和技术更深一步的研究。

实现万物互联的能力、实现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

利昂医疗的总工程师看到很多医疗行业覆盖越来越大,想想大致两个原因。

1、 经济性:贵重、复杂的医疗设备(内窥镜摄像机悬吊DR等)、人才、一些特殊的诊疗技术是资源。把资源集中起来使用是效率的方式。

2、 业务沟通:由于现在基础是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交换,护理、医疗、医技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手段也要求高时效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设计者们也尽量减少“动线”的距离。

互联网、移动医疗、物联网等代表的信息技术力量和鼓励第三方服务、医生多点执业、分级诊疗、商业医保等医改政策力量颠覆。

信息技术在颠覆传统模式。

挂号网已经把诊前预约、挂号的功能剥离出。

政策也在摧毁传统的模式。

原来紧耦合的执业模式变成多对多的双向选择。随着第三方质控、认证力量的崛起。在市场放开后,第三方检验、检查机构、物业管理、等等非核心功能都可能变成决策者的可选项,而在竞争压力下,院长们不得不反复掂量外包的性价比、质量与自建的成本效益。明显的例子,医药分开后,药房占地方、占人员编制又不产生效益变得很不划算。不再是等你来看病、做越多检查越好,而是尽量让你不得病,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未来医疗服务模式是什么样的?

在信息技术和医改政策的双重力量下,传统诊疗模式在被颠覆,那么,未来的业务模式会是什么样子?什么人能够幸存下来?

未来医疗服务模式将有两个特点:分布式和数据化。未来的医疗服务将是分布式的。

未来的医疗服务也是数据化的。患者在随时随地产生大量的数据,医生的诊断更加基于循证医学和用数字说话,而非依赖个人经验。甚至像沃森的应用可能逐步代替医生在诊断过程的角色,让医护人员有更多精力花在面对面的诊疗工作上。

能够在这个颠覆过程中幸存下来并借用变革过程获得发展机遇的选择了正确战略。先是开放式战略。

其次,是重视信息化建设。未来的业务基础是信息交换,核心是诊疗服务能力。在这种环境下能够实现万物互联的能力、实现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